設計追尋的是什麼?

在寫這篇文前,其實思考了很久,要如何盡量的保持客觀與中立的立場來傳達關於設計的想法。這個想法,可能是目前社會中,所最欠缺的核心觀念。
如果我們願意耐心地讀完以下的文章,一定能從接下來要說的內容中,得到一些收穫的,只要願意靜下心地思考。
我想,用一段話來貫穿整篇文章,也許再適合不過了。
『一個人不管有錢沒錢,有時間沒時間。都值得擁有一個美好的空間。因此我們的房子,其實就是我們的樣子,我們選擇了怎樣住,就選擇了怎樣的生活。』
網路上有很多的人,分享著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室內設計師的原因,又或是設計師能夠幫我們做到哪些事情等?
仔細分類後,不外乎就是以下這幾個原因:
一、省錢省時間減少自己的失誤
二、現況的專業評估與建議
三、有效的預算和規劃
四、各種裝修資源的可能性與人脈
五、風格的精準搭配
六、量身定做的空間
七、設計師專業訓練後的美感
八、關於動線、人體工學、環境學等
九、設計是服務與創意
十、完工後美美的空間
但,我們不該迷思的相信,上述這些設計過程中的附加產物,還有完工後的結果,這些基本功,便是設計的本質與真諦。
可,我們為何又會陷入這樣的迷思中呢?
因為,當我們不斷的接收著,快速又華麗的圖片於眼中,不時穿插著看似生動的文案詞藻,腦海中無形構築了美好的畫面,因而反射出,設計應該就是這樣。
然後,日復一日,日復又一日,持續著接收同樣的事情。
久而久之,我們被同化了,彷彿,一切都是同個模子刻出來的。
不信?看看我們的家與鄰居的家。
我們使用的東西與他的東西,我們吃的午餐與他的午餐。
最後,看看我們的穿著與同事的穿著吧。
所幸,我們還能保有一點小小的幸運,在大致相同的環境下,改變一點小東西,
在辦公桌上,放個金雞吧,好像放盆仙人掌也不錯。
但,我們真的打從心底感受到快樂了嗎?我們的心,被安撫了嗎?
也因為社會的氛圍如此,媒體如此,教育如此,我們看的,用的,聽的都是如此。
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,設計也應該是如此,或者是說他本來就該是如此。
因此,我們開始關注,新家每坪的裝潢要多少錢?設計費是否能抵施工費?提不提供免費丈量或是免設計費?
甚至開始研究起裝潢送家具這件事,30萬60萬90萬等任何可能性的套餐,或是參與團購裝潢以便爭取優惠的折扣。
同時間,媒體、設計師、統包、工班,氣急敗壞翻著白眼的集體告知我們,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,不道德的。
你不該比價,你不該相信那些低價的產品,你不該相信有折抵扣這件事情,更不該相信免費這件事,你要找的是專業,你要找的是有經驗的……等等聲浪,不絕於耳。
接著看著各種社團每天再談,今天誰家偷工減料,哪家設計公司跑了等等的各種裝潢糾紛。我們開始擔心,會不會是下一個受害者?
於是,相信了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論,相信了有問題是我們付費不夠多。相信了,我們找廣告多,品牌大的公司就沒問題了吧。又或者,相信應該要有第三方監督來幫我們把關才對。即便我們在負擔一點金額也是合理的啊,不是?
上面的循環,是否讓我們似曾相見呢?
還是想不起來?
食安風暴記得吧?
頂新,品牌夠大吧?
政府,這個監督機關夠大吧?
結果呢?
那為什麼我們會落入這個循環而不可自拔?
因為,我們所有人都認為設計這件事情是個商品,
對,我們沒看錯,就是商品,或者以為他只能是個商品。
設計師其實只是系統櫃規劃師,家具家飾佈置規劃師,室內裝潢規劃師所扮演的通路商。
統包、工班,其實只是順主人意就是好師父的製造商。
媒體,其實只是把產品包裝的美美的用華麗文藻介紹商品的廣告商。
市面上我們所能看見的,摸到的,感受到的一切,一切,所追求的都是形式上的美。
不斷的復刻各種風格,不斷地賣出一模一樣的流行商品給我們。
好吧,或許有一點點的不一樣與差異,但20年後呢?流行總是會退去的。
那麼商品化的設計,這些設計師、統包、工班、媒體等,他們又憑什麼抗議呢。
找出一個合理的價錢,找出對我們自己有利的模式,其實都是正確而且正當的行為啊。
至於糾紛這件事,真的就是賣商品的人黑心。因為該有的品質本來就不該被打折的,尤其賣商品的這些人也接受了我們的價錢。
就像所謂的保固這件事來說,一切都按部就班,充分了解內在,外在的環境,又何需保固?除了損耗的耗材外,它本根本就不會壞啊。
不信?拿我們以前的手機,跟現在的手機比一比就知道了。
這些設計師、統包、工班、媒體等,甚至是我們自己也不知道。
所有人都太關注在價錢與結果這件事,我們卻忘了關於設計的本質。
卻忘了最該關注的與探討的,其實是家與人之間的連結。
卻忘了所有的工藝,都是匠心堅持下,一環扣一環,相互影響的完美呈現。
因為,他們從來沒有明確的告知我們,提醒我們,來定義『什麼是家,什麼是藝。』
所以,我們就無法跳出這個不可自拔的循環,最終忘記了,什麼是價值的意義。
可是,這樣不對嗎?
當然對,不同的人對於家有不同的需求,有人只要能遮風避雨就行,有人需要滿足收納就行,有人想要購買形式上的美與復刻後的風格就行。
但,這樣的商品,用不著真正的設計師來設計,用不著真正的匠者來創造,用不著真正的媒體來教育。
我相信多數的人,想要的是獨一無二的精神,而不是偽裝過後的空間。
光只是理性客觀的協助客戶弄清楚目的,引導出淺在的需求,創造出對客戶最有利的流程與執行方式,甚至專業的告訴客戶,我們需要什麼,以及為什麼,遠遠還是不夠的。
我們還需要從新定義我們的生活。
因為安身容易,安心難。身看得見,心看不見。身容易掌控,心不容易。
更別提說那不容易明白,觸摸不到的,卻又真實傳達的靈性與覺性。
設計師要引導的,是能讓人身心安頓的內涵。
匠者要創造的,是讓人能傳世的藝品。
媒體要教育的,是影響內心的價值觀。
是能讓人,把身、心、品質與精神帶往更高層次的世界。
所以,我們應該找尋的是本質上的精神,它包含了一種思維,一種價值觀念。
而不是僅止於買賣商品而已。
聽不懂?那用個比喻吧。
人類打從有歷史以來,為了傳遞通訊的需要,所以開始設立驛站,烽火台或飛鴿傳書。
隨著文明的進步,傳遞訊息本身所扮演的角色, 從書信,電報,到現在的手機。
而手機設計師,依舊扮演著稱職的角色,給它定義風格,給他不同材質,給它不一樣的顏色或是尺寸等等。
但仍舊還是隻手機,不變的依舊還是傳遞訊息,喔,或許還是隻彩色的手機。
再來,IBM看不下去了,怎麼可以只是傳遞訊息呢,我們應該要用它來記錄事情,甚至發發Mail,或是玩個遊戲消磨時間才對,於是第一隻智慧型手機問世了。
手機設計師,依舊扮演著稱職的角色,給它定義風格,給他不同材質,給它不一樣的顏色或是尺寸,等一下,裝個照相鏡頭也是不錯。
但仍舊還是隻手機,不變的依舊還是傳遞訊息。
後來有個很偉大的人,我們一定認識他,這個人叫做賈伯斯,他覺得手機,不應該只是拿來傳遞訊息的,得把音樂放進去豐富我的們生活。
或者,可以放入更多有正面意義或是幫助的東西,於是乎,PHONE與APP出現了。
最後的故事,就如同現在的世界一樣,APP豐富了我們的生活。
而這位偉大,且很有名的人物『賈伯斯』,所做的事情就是引導、創造與教育,甚至還從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,這一切都是來自於設計者本身的初心。
至於IBM與手機設計師,其實就只是開發商品而已。
記得開頭說的那段貫穿文章的話嗎?
『一個人不管有錢沒錢,有時間沒時間。都值得擁有一個美好的空間。因此我們房子,其實就是我們的樣子,我們選擇了怎樣住,就選擇了怎樣的生活。』
以前人蓋房子時,是拿來傳家的,會經歷過,三代五代,空間中會傳承與記載了滿滿的故事內容與回憶,也凝聚了彼此的向心力。
而現在隨著經濟發展,與社會型態的改變,居住點不再只是單一地方,家的意義也跟著改變了,它變成了一個物件,一個歇腳的地方。
我們有可能在三年五年後,因為結婚、小孩的出生、轉換工作地點,房價上揚等等原因,而選擇前往新的地點。導致我們再也無法完全的,用一個想法去想像空間。
即便現在的人,多少會開始在意室內裝修這件事,但,這與過往會逐一貼近使用著的需求仍不一樣。
新落成的物件當然有他的美感與意義,然而,原本的家,更能直接傳達與人有關的感受與回憶。
這也是為何,一個偉大且永垂不朽的設計,向大眾傳達的其實是一種觸動人心的精神。
身為消費者的我們,一定看過,或是到過,某些場景,某些物品。
它,是如此的扣人心弦,如此的觸動人心。它,不用考慮外在環境的影響是否改變本質,因為,它,早已融入這個環境之中。也許我們還會偷偷的掉眼淚呢。
因為,它正向我們傳達了一個訊號,一個我們打從骨子裏就知道的訊號,專屬於我們的故事,與回憶。
也因為這樣的正向流動對產生了連結,即便是現在看它,以後看它,未來看它,或是5年,10年,15年規律地看它,它所傳達的,次次不同,感受不同,但唯一不變的,仍舊能夠撥動人心,仍舊有所感觸。
好的設計本質所傳達的不就該是如此,當我們只要打從心底接受它,繼而慢慢的,它就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。
雅室何須大,鐘鼎山林,各適其性不就是這個道理。
我們不該捨本逐末,凡事先去探討末端的商品是否合理。
更多時候應該,先停下腳步,細細思考我們追求的本質是什麼?
精神是什麼?空間中給於我們的連結與回饋是什麼?
找出屬於我們正向的流動,並試圖回應空間。
當慢下來後,我們會發現,原來這一切,都跟我們想的不一樣。
這時候才會真正的體驗到,合理的真諦,其實是來自於價值,而非僅僅是價錢而已。
而,這時候的設計,我們還會覺得,它應該只能是個商品嗎?
最後,看了那麼多,仍然不知道如何選擇或是判斷對的設計師?
或許,就我的經驗來說,一個好的設計師,一定本質多元,其作品也會呈現多元。
因為接納多元,了解不同特質的人與不同的需求,設計師就不會固執己見,不會排設業主理性,或是感性的需求。
而對物性與覺性能力一定極強,才能找出業主需求麽矛盾與虛幻處,甚至引導出真正淺在的需求,繼而創造出能夠讓業主欣然接受的方案。
而擁有這樣能力的設計師,平常必定懂的觀察與欣賞,透過不斷的累積與學習,不斷的思考與構築,才看得見這些隱藏在精神中的基本框架與底蘊。
也才有辦法設計出專屬於業主獨一無二的精神。
真心誠摯的感謝那些曾經、現在,不吝嗇分享的異業、同業、高人、大師們,不論我們是否彼此熟識,還是陌生,因為這世界有你們,也才得以讓我們了解到,關於好的設計,究竟是在追求什麼。
也希望這篇文章,能夠讓大眾了解到,『什麼是家,什麼是藝。』

Shoei Hsieh

嗨,未來的準業主您好,我是肆時良和|建築|空間|設研所的主理人謝志杰。我們從業至今將近20年,擁有建築與室內設計雙學位,工程實務與設計理論扎實的同時,多次獲得商空與住宅類組國際大獎肯定,擅長處理各種空間與人的對話,總是能幫客戶解決一切疑難雜症。我們認為一個人不管有錢沒錢,有時間沒時間,都值得擁有一個美好的空間,歡迎您來電聊聊一定能有所收穫。